《《绝地求生》背后:一个中年失婚男子的“重生记”》(2)
来源:未知 时间:2018-02-07 09:59
布兰登·格里尼是他的真名无疑。不过在外媒的书写中夹杂着“Playerunknown”这个单词,他的全名通常是这个样子:Brendan Playerunknown Greene。实际上,“Playerunknown”是它的网名。
你如果注意发现的话,《绝地求生》的英文全名是这样的:Playerunknown s BattleGround,也就是大家简称的 PUBG。
看得出来,格里尼是《绝地求生》的主心骨。在他利用业余时间创造了全球爆红的“大逃杀玩法”(battle royale)之前——对应于中文语境里的“吃鸡模式”——他从未想过成为一名全职的游戏设计师,也从未料想到这款游戏会在中国市场引发轩然大波,并伴随着仿制、利益和市场这些关键词。
实际上,格里尼纯粹只是“玩游戏”,对于游戏业界几乎“零认知”。他既没有去研究过经典游戏,也并未玩过塞尔达游戏(Zelda),小岛秀夫(Hideo Kojima)的日文发音都念得磕磕巴巴的,甚至连被国内玩家称为“魔力牛”的著名开发者彼得·莫利纽(Peter Molyneux)也闻所未闻。
但是,那又怎样?他还是成功了,在四十不惑的年纪里,做出了一款全世界都为之疯狂的游戏。
在他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格里尼扮演的都是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的角色,并以此维持生计。他过着自由的游吟诗人一般的生活,不断地在全世界迁徙、游走。
他“自黑”说自己是家族里的败家子(black sheep),因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能安抚他那颗爱冒险的心,他更加在意艺术、品味这些虚幻的东西所带来的满足感。这是格里尼在成为《绝地求生》那个“格里尼”之前自由而偏执的一面。
他的故事开始于巴西的一间安静的卧室里。3A 游戏在设计上过分追求安全的现状令格里尼感到失望,他想要亲自动手去改变,这根“导火线”促使整个事情开始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格里尼玩《使命召唤》和《刺客信条》的频率很高,但并不太欣赏他们。他也承认这两款游戏很优秀,“但不是我的菜,我想做自己喜欢玩的游戏”。
在游戏内容生产体系里,玩家都只能被动接受上游的“投喂”,尽管开发者们都在努力揣摩玩家的诉求,不过,像格里尼这样想要自给自足的“玩家”并不多见,一如他性格里的冒险基因,他愿意去探索和发现。
30多岁的时候,格里尼只身前往巴西追逐“生命挚爱”。这是他人生里的一段短暂的幸福美满时刻。好景不长,两年之后,他离了婚,心灰意冷的格里尼开始努力攒钱,打算回到出生地爱尔兰(Ireland),重新开始。
在这种孤独的困境之下,他选择玩《武装突袭》(ArmA)和《DayZ》来打发时间,寻求些许的慰藉(comfort)。这两款游戏与《刺客信条》的玩法截然不同,都注重自我导向(self-directed),并且拥有极高的自由度(untethe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