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儿女们在一起共享家庭生活就是很多老人所期待的幸福。
顺德富裕和富有家庭占了九成以上 多数顺德老人都被称为“富上代”
记者调查发现 近四成“富上代”一年难见子女一次
他们手机只当闹钟用,名车成买菜工具,出租“豪宅“住进敬老院……他们不是炫耀,只因他们孤独。“富上代”们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含辛茹苦地将孩子培养成“富一代”。然而晚年时,“富上代”们却与远赴他乡的子女们聚少离多……
顺德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60周岁的老人达15万多人。而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去年9月份发布的《顺德区城镇居民生活变化历程》显示,在顺德区所有城镇居民中,年收入在3万至10万元富裕型家庭,占总家庭的54%;年收入10万元以上富有型家庭,约占34%,富裕和富有型家庭所占比例为88%,接近9成,由此,多数顺德老人都可被称为“富上代”。
近日,新《老年法》草案出炉,规定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而记者抽样调查得知,有近四成的“富上代”甚至平均一年都难见上子女一面。
策划: 伦少斌 朱雯芳
文/记者肖颖 图/记者何波(除署名外)
我的梦想:
和孩子们一起看看猫咪也好。
“富上代”众生相
红姨的故事:手机只当闹钟用
红姨家住顺德北滘某高档楼盘,80岁生日那天,孙女用自己的工资送了她一部价值5000多元的智能触摸屏手机。红姨的文化程度不高,连家中的电视和空调遥控器都不太会用,每次要用电器时还需要家人帮忙。红姨将孙女的手机拿在手里,心里却犯了难。不过在孙女耐心地教导下,红姨终于勉强学会了如何接听电话这一简单的功能。
红姨的孙女说,奶奶有脑血管疾病,她独自出外散步时,家人因忙于工作而无法陪伴,所以有一台手机在身还是挺方便的。但是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使用方法太复杂,红姨刚学会没几天,又忘记如何用了。
为了不辜负孙女的心意,红姨现在每天把这台手机放在自己的床头,当一台“高级闹钟”叫她起床。
赵伯的故事:名车成买菜工具
赵伯的儿子是顺德某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早在五年前,他家就拥有了一辆价值上百万的名牌轿车。去年,赵伯的儿子又购置了一辆新车,他就将旧车留给了老爸和老妈代步。每个周末,孝顺的儿子总会将油加得满满地,这么多年来,赵伯也从来不知道汽油的价格是多少。
赵伯是省惯了的人,多年来他总喜欢步行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去买菜,连去超市他们都嫌贵。有了车以后,它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赵伯每天买菜的代步工具。街坊邻居有时开玩笑地说,赵伯开车去菜市场买菜,油费都够买好几斤肉了。
黄阿婆的故事:出租“豪宅”住敬老院
今年90岁的黄阿婆是4年前住进北滘一家敬老院的,早年她的丈夫和两个女儿都去了香港定居,黄阿婆不愿离开故乡,家人就为她请了一个保姆,将她留在独户别墅中。几年后,保姆辞工以后,黄阿婆只好住进了敬老院。由于自家的别墅无人打理,黄阿婆索性请人将这栋房子稍加改造,成了一栋地地道道的出租房。
黄阿婆当年这栋房子修葺得颇为豪华,变成出租房以后,却弄得脏兮兮的。黄阿婆说,她本可以将自己的房子卖掉,但考虑到后辈以后万一回来住,还是需要一个家。现在黄阿婆看到自家的房子一天天破旧下去,但是能物尽其用,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子女的心声:
为事业离开爸妈,我们其实很无奈
“我曾经想过成家以后就把父母接出来住,但实际上,现在我把他们孤单地留在了顺德。”远在香港的黄婆女儿阿莹通过电话告诉记者,早年她和父亲离家一同前往香港打拼。对于他们的出走,黄婆当年也是鼓励的。
后来,阿莹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可是年迈的母亲对故土却越来越留恋。“几年前,我和丈夫曾经试过把妈妈接过来住,心想这是对她最大的报恩。可她刚住几天就想回去了,我们心里很失落。”
母亲黄婆说,她已经住惯了顺德,这里老友多。如果住在香港,看到女儿每天早出晚归忙里忙外,自己却只能大部分时间干坐在房间里,感觉会给女儿添麻烦。
女儿阿莹表示,现在她只要有假期,都会回来看望母亲,但无奈实在是工作太忙抽不出太多时间。“我自己还有一个小孩,事业上既不能放松,老家也想经常回,做到两全其美的确太难了。”
“富上代”之心病
念“女”成灾
黄婆住进敬老院四年了,她近来一直怀疑自己得了“心病”。当年女儿曾经向她承诺,每年的中秋、生日和春节,她们都会回来看妈妈。但因工作上的原因,女儿们实际上最多每年只能来顺德一次,而且次数也越来越少。
每天清晨,黄婆起床后就习惯性地坐在房间里发呆。黄婆的听力不好,就算与女儿通电话,也只能请护工代传。黄婆实在太想念自己的亲人了,每次在别人面前说起自己的女儿时,她柔弱的身体都会忍不住颤抖不已。每次见女儿前,黄婆也总会好几天也睡不着。要是有哪一年的春节见不到女儿们,她还会担心她们是不是把自己忘记了。
难以合群
今年73岁的罗伯是顺德北滘人,住进敬老院后,罗伯就很少主动和其他老人交朋友。独自散步、吃饭和看电视成了他的习惯。罗伯告诉记者,以前他曾经和一个同村的人住在双人宿舍里,两人很快就成了一对老友。去年,老友不幸病逝,他也就住进了单人老人公寓里,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少了。
罗伯没有跳舞和下棋的习惯,他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他的性格也越来越内向。
心理负担重
不少“富上代”向记者反映,自己年纪大了,已经无法为家庭做贡献,反而可能会拖累了儿女事业的发展。所以,他们就主动要求住敬老院,无需子女每天照顾。
在敬老院里,很多“富上代”将独立自主作为晚年生活的目标,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们常会怨自己“不争气”,以致心理负担比较重。
“富上代”成天挂念子女,但却将思念之情隐藏,不让子女担心。他们希望子女经常来敬老院看望他们,但嘴上却不这么说,他们过分为子女着想也让自己深深地陷入了一个怪圈。
立法:
强制要求常回家看看
目前《老年法》草案已经出炉,该法案强调给予老人更多精神关怀,子女 “常回家看看”将入法。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里拆分出一些内容,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
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据有关专家表示,由于老年法属于社会类立法,因此具体细节不可能规定得很清楚。
但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以前这种诉讼法院一般不会受理,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其处理结果,既有司法上的判决,也有行政上的督促,还有调解组织的调解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富上代”的子女因工作和路途等关系,往往不能“常回家看看”,他们的父母也表示理解。不少老人认为,他们肯定不会因此事与子女“撕破脸”。
专家:
引入社工服务机制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军芳表示,“富上代”的子女很多都在其他城市或是国外,因工作、生活等原因经常回来肯定不太现实,“富上代”在退休前没有固定的社交圈,子女离开自己以后,会倍感孤独。政府通过提高敬老院的规模,对养老的硬件设施进行改善,会极大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却无法解决“富上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需要。
王军芳认为,顺德应在敬老院引入社工服务。社工进入敬老院后,通过对“富上代”的心理评估,构建社交等交流平台,让老人融入新的社交圈,以分散对子女的过度牵挂,比如,社工可以引导老人做义工,到学校、单位和企业中去,为年轻人们上课,传授人生经验。目前,这一做法已经在广州等地开始推行。
记者调查:
养老机构渐成“富上代”归宿
目前顺德有敬老院15家,床位2400个,平均每家居住约146人左右。记者了解到,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可优先入住顺德敬老院,其次才是自费的本区和外地老人。
目前前者在敬老院中所占的比例只有三成左右,住进敬老院的大部分是有儿有女和家境殷实的“富上代”,他们中儿女远赴港澳甚至海外的大有人在。
近四成“富上代”一年难见子女一次
在春节前,记者来到北滘余荫院调查了30名老人,了解子女的探访情况,其中有11名老人的子女平均一年只来探访一次。不过这些老人表示,他们的儿女都非常孝顺,但是每回一次顺德都非常艰难。这些不能经常返乡的子女大多都是70后,他们因为工作或婚姻去了其他国家或城市,工作又十分繁忙。
一名老人告诉记者,她只有一个女儿,年轻时嫁到了上海。现在女儿的儿子都已经上了大学,每次女儿回来都要拖家带口,十分不方便,他们往往在春节时才回家一趟。
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不懂心理辅导
顺德一家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透露,在敬老机构工作的护工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扫地和洗衣服做得很在行,但对于老人的心理就不太了解,不懂得如何排解老人们内心的孤独。
一家敬老院的护工告诉记者,她发现很多时候,几个老人坐在一起晒太阳,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们谁也不开口说话。每次集体活动时,总有几个老人只是坐在旁边看,不愿意参与。“他们到底是盼着儿女前来探望,还是希望有人能主动找他们聊天,我问他们也不说,真拿他们没有办法。”
近年来,顺德敬老院越建越豪华,酒店式公寓、卡拉ok厅和会所等硬件设施已屡见不鲜,但敬老院里缺乏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数据统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