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今年第一个月的数据,1月CPI同比上涨4.9%。尽管仍是站在高通胀的边缘,但随着食品大大推高通胀,国家统计局却在调整权重构成时降低了其比例,顿时不少外媒称,此举有美化数据之嫌。
房地产独立评论人牛刀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统计局调整数据权重没有任何问题,我们还把食品的权重做到32.7%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
牛刀还表示,外媒无端指责我国上调居住类价格在CPI中的权重毫无道理。
网友发问
换统计方法能控制通货膨胀吗?
前天下午,中国的门户网站就挂出了国家统计局将在15日公布今年第一个月的经济运行数据,特别是大家最关心的CPI。
消息一出,网上就传出了消息,我国今年启动了新CPI统计权重方案,新方案的数据可能会拉低CPI数据0.3个百分点,这样一来,1月份的CPI数据可能就不会"破五"了,应该在4.9%左右。
在此之前,国内外的众多金融机构都纷纷预测1月的CPI将"破五",主要原因是春节效应,很多货物价格都在腊月时快速上涨,因此1月的数据不容乐观。
最为关键的是,报道还表示,新的统计方案主要是下调了食品在CPI计算中的权重,而食品恰恰是上月价格上涨的重点"区域"。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相关的评论多达数千条,上海网友"霸兔"提问:"普通老百姓食的比重最大,降低了,还准吗?"
有一些网友更加直接地问道:"修改权重就能控制通货膨胀吗?"
还有一名网友发挥了自己的灰色幽默,"我建议CPI 搞个上限,凡是实际算出CPI高于3%的一律以2.99%计。这样可以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
权威回应
1分钟不到官方网站连发两文解释
就在网友的评论在网上继续发酵的时候,昨天上午,多家门户网站新闻页面的头条也悄然换成了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公布1月份CPI。
昨天上午10时0分45秒,国家统计局正式在官网上公布了1月份的数据,数据的结构与过去没有区别,然而在10时1分26秒,也就是数据公布41秒后,让记者惊奇的是,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国家统计局就1月份CPI数据答记者问》。
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情况,通常每月的CPI数据都只有一篇数据加分析。
在这篇答记者问的文里,明确表示CPI的统计权重改变,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降低2.21个百分点,烟酒类降低0.51个百分点,居住类提高4.22个百分点。
此外,这篇文的重点还放在了新旧权重计算的对比上,图文并茂,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告诉居民,不管是新的计算方法,还是旧的计算方法,最后得出的数据差别不大,并不像外界所传言的,新统计方法拉低了CPI0.3个百分点。
同时,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负责人还专门对此事向媒体进行了说明。
该负责人表示,CPI权重构成的调整自然会影响到价格总指数的计算,但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程度的大小,既取决于权重构成的调整力度,也受到分类价格指数高低的影响。
由此可见,国家统计局对调整权重所产生的影响高度重视。
外媒评述
法新社妄称:杂货店成可怕的地方
一般而言,CPI大于3%就称得上是通胀了。而中国通胀高居不下主要就是因为食品价格向上走。
"食品价格猛增,中国增长近乎达5%""通胀达4.9%,食品价格再生疑云""食品涨,通胀也加大"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每日电讯报》以及美联社纷纷以此为题将通胀原因归结为食品价格。
法新社一篇报道的主人公是一位27岁的办公室文员储云(音译)。储云对记者说,物价飞涨已然让杂货店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什么东西价格都在上涨,好像就停不了。"储云说,"物价今年会降?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我认为今年还得涨。"
报道称,中国百姓已经经受了数月的食品价格上涨,对此,中国政府也是采取提高利率,控制价格以及增加蔬菜和谷物的产量等措施以应对通胀。
报道指出,1月的CPI从2010年12月的4.6%上涨到4.9%,其中由于受供应紧张以及需求强影响,食品上涨10.3%是CPI上涨的一大推动因素。
美联社报道称,1月新鲜水果的价格和一年前相比涨了三分之一还要多,鸡蛋价格涨了五分之一。北京东边一个超市里糖比去年涨了80%,优质大米价格则上涨65%。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一些人士认为,中国国家统计局,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调整,减少了食品的比例,1月的CPI数据是被"美化"了的。
一些分析人士甚至怀疑,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有造假的成分。
VS
《经济学人》:CPI数据官方没必要造假
《经济学人》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构成权重修改后的统计数据,而最受关注的就是CPI。报道称,大多数中国观察人员认为,这一数据将会达到5%,而公布的数据却为4.9%。报道指出,通胀比自己担心的要小,不少投资者应该是很高兴的。
报道写道,正如其他所有通胀要统计的一样,其指数反映了一篮子商品的价格。而国家统计局就是决定将哪些商品放到篮子里,并决定每个商品放进去的量有多少。不过,随着消费者喜好的演变,统计局的选择也要跟着改。
《经济学人》还称,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造假,这估计是没必要的。调整构成权重中国每5年就会进行一次。而中国国家统计局也不会仅仅因为通胀过高,就刻意在此刻选择做出调整。
而且,报道认为故意将数据降低也并不能因此有所获。因为大众不会对官方数据到底是4.9%还是5%较真。他们只关心的是菜市场里的蔬菜价格是不是涨得太快了。
不过,对于经过调整后的数据是否准确,只有等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具体的构成比例,否则很难说。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表示,1月最后一周菜价环比较低,没有维持1月中上旬不断上涨的态势,这是1月CPI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而粮价、肉价和非食品价格上涨应该和大家预期一致,统计局数据之所以较低,主要还是因为菜价。
专家反驳
粮价涨遇统计调整被人"误读"了
CPI构成权重更改后产生了什么不同?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利用2010年的旧权重构成和2011年按新权重计算出来的八大类别价格指数对1月份的总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是,同比涨幅为4.918%,比用新权重计算的同比涨幅4.942%降低了0.024个百分点。因此此次调整没有对数据产生大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则表示,由于目前对粮价与房价的上涨相当敏感,恰好又是按惯例调整CPI权重,调低了食品权重,调高了居住类价格的权重,因此容易造成市场有人为控制CPI向下的感觉。但实际上此次的调整也是根据五年一调的惯例,可能对CPI的当月数据有一定影响,但并不会影响CPI整体的趋势。
居住类权重上调符合国际惯例
房地产独立评论人牛刀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的CPI中,食品的比重最大占32.7%,这个权重如果放在恩格尔系数大于65%的群体占50%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温饱为主,情有可原。
牛刀认为,现在中国恩格尔系数大于65%的群体已经小于5%,我们还把食品的权重做到32.7%无疑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整个CPI已经不具备测度通货膨胀的科学性。居住,不足20%是很不合理的,美国的权重为40%,欧盟和加拿大都超过了20%。
牛刀认为,上调后的居住类价格在CPI中的权重仍然被低估了,“今年中国消费总额将达12万亿,而老百姓买房的消费就有6万亿,买了房子后各种其他的居住类消费必然会大幅增长,14.69%根本反映不了CPI结构的合理性,最起码要跟美国一样,占到40%。”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专家徐逢贤也认为,根据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居住类价格在CPI中的比重太低了,应该修改,使其占到40%以上。
因此,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整统计数据的权重,不容外人“插嘴”。
文/记者王进雨李洪鹏
制图/毛京东
数据统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