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向东 通讯员 龚杰品 “因为长期打针,他的臀部几年前就僵硬了,现在几乎没地方能下针。”
在黔江区蓬东乡麻田村合作医疗站医生周明海的眼中,郑书明是个固执的人,因为他屡次劝郑住院治疗都被拒绝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胃病、类风湿、皮肤病长期折磨却不肯花钱进医院的普通工人,却在19年间倾其所有,甚至负债,资助了300余名贫困学生。
由此,他不仅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还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受朋友之托 初次收留孩子
1992年初,同在蓬东乡的一位刘姓朋友找到郑书明,称全家要去县城打工,请郑帮忙照顾其女儿刘育红。
当时,郑书明在麻天坝水泥厂当抽水工,住在一间用木板和编织袋搭起的工棚里。想到工棚面积不到20平方米,住在农村老家的妻儿尚未能和自己团聚,郑书明有些犹豫。但不忍心看到12岁的刘育红没人照顾,最终,郑书明答应了。
刘育红来的头一天,郑书明和她聊了一个多小时,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吃什么东西。
刘育红也非常喜欢这个叔叔。每天晚上,做完作业的刘育红总会没完没了地向郑书明讲述自己的学校生活:生了哪位同学的气,老师如何表扬她……
慢慢地,郑书明感到,照顾孩子并没有想像的那样艰难。一个多月下来,刘育红反而令他乏味的生活平添了一份乐趣。
“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和她说说话,甚至感觉不到疲劳了。”每天下班,郑书明再也不会跑去看人打扑克,而是早早赶回工棚精心准备饭菜,照顾孩子。
一年内 小工棚住进6个孩子
当时,刘育红就读于蓬东乡中心小学6年级。一天,她告诉郑书明,班上有位叫黎君的同学,家住深山,走到学校单程就要4个多小时,每天天没亮就得打起火把往学校赶。由于家里困难,黎君一般不吃午饭,等到晚上9点来钟回到家时才能吃饭。
听完,郑书明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后的几天,他一想到有个孩子整天吃不上饭,还要步行八九个小时去上学,就不由得心酸起来。
“把黎君也叫来住吧。”一天早晨,郑书明在送刘育红出门时,轻声地说。
第二天放学,当黎君踏进郑书明家时,郑书明不禁惊呆了———小姑娘只穿了一件单衣,脸上多处被冻得开裂,脚上套着一双破旧的解放鞋。
把黎君安顿下来后,郑书明赶忙出门,晚上10点多钟,揣着一件冬衣和一双新鞋的他回到工棚。
这次出门,他花了38元钱。当时,他的月工资才110元,那是年近40岁的郑书明花掉的最大的一笔钱。
黎君的到来,让郑书明成了当地出名的好心人。随后不久,竟有几位家境困难的孩子结伴前来求助。
“孩子们就是想吃饱饭,拒绝他们的话,良心啷个过得去?”郑书明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他的工棚陆续住进了6个孩子。
全家的积蓄被花得精光
孩子们处在长身体的时候,郑书明每隔几天都要去乡里赶集,每次都会背回30公斤大米、几公斤肉和一些蔬菜。
每天清早上班前,他总是不忘留好洗干净的大米、肉和蔬菜,让孩子们放学后自己动手做饭吃。
“经常看到他吃饭时躲起来,我们开始以为这是他的习惯,后来才晓得,他是担心饭菜不够吃,自己悄悄用咸菜和馒头充饥。”19年前的情景,刘育红至今历历在目。
刘育红说,当时大米和肉还是限量供应,郑书明每月可以享受1.5公斤平价肉和7.5公斤平价大米。
孩子们来了之后,这点供应显然不够,他就去市场买高价肉和高价米。这样一来,每月光买米买肉就得300多元。到1993年5月,全家的积蓄被郑书明花得精光。
当年,一位叫张朝炳的孩子考上初中后,因缴不起200多元学费曾想放弃。
郑书明得知后,在山里走了3个多小时的夜路,才找到一位肯借钱给他的亲戚。最终,张朝炳顺利入学。
不去住院治疗 因为没有闲钱
孩子们需要的花费,郑书明总是竭尽所能地去满足,自己却是能省则省。曾经,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买过一件衣服,甚至一双袜子。
他每天一早就赶到山脚河边抽水,一干就是一天,为的是多拿两块钱加班费。
有时,他会花上几个小时帮矿上修磅秤,挣点买肉钱。他从来不嫌累,总是抱怨活儿太少。
生活的重压很快让郑书明感到力不从心,不仅经济上日渐拮据,身体也很快垮了下来。
起初,他总是感到胃疼,后来,类风湿、皮肤病也相继缠身。在他的臀部上留下1000多个针眼后,村医疗站的医生周明海实在不忍心再给他注射,坚持让他去县里的大医院住院治疗。
“哪有那份闲钱啊!”郑书明常常是一声轻叹,然后匆匆离开。
今年正月 家中又添新成员
“你去资助那些认不到的娃儿,为啥就不愿给家里买台彩电?”1993年冬季的一天,看见邻居家都有了彩电,郑书明的妻子第一次抱怨起丈夫来。
早已掏空家中积蓄的郑书明哪里还有钱买彩电?但是,他又不敢把实情告诉妻子,只好找出一个又一个理由搪塞。
一天,妻子到郑书明工棚去,发现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台彩电看节目。她这才知道,那是丈夫背着她专门买给孩子们的。
最终,她决定与郑书明离婚,并带走了5岁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
这对郑书明来说,是一次莫大的打击。直到今天,他依然在为没有尽好一个丈夫的责任而愧疚。
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自己的爱心,仍然不断接受困难学生的求助。“既然已经对不起家人了,总不能再伤害这些孩子吧。”
后来,他转入当地的弘天水泥有限公司工作,并住进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宿舍。家里的孩子不断增多,一度同时住了20多名学生。
迄今为止,已有100多名贫困学生先后与其共同生活过,200余名贫困学生曾受其资助。
今年正月初三,他到邻鄂镇高坪村亲戚家拜年时,得知官渡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刘远穆的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患病后丧失劳动能力,再次动了恻隐之心。
“我也不知道能撑多久,这孩子就全拜托你了!”正月十六一早,拉着儿子的手,刘远穆的母亲拖着孱弱的身体来到郑书明的宿舍。站在门口,她向前来开门的郑书明恳切而激动地说。
对郑书明而言,更加艰难的一年又开始了!
数据统计中!!